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物推薦 食不由己:揭露科學家、政客及商人如何掌控你的每日飲食
食不由己:揭露科學家、政客及商人如何掌控你的每日飲食
食不由己:揭露科學家、政客及商人如何掌控你的每日飲食 評價
網友滿意度:
有人說
閱讀 是從有限的物質世界
到達無限的思想空間最快的方法
每本書都是開啟新世界的門窗
閱讀使我在新世界裡暢遊
一句句 一頁頁
各式各樣的角色人物
像我呼喚
帶領著我一起遨遊
直至最後一頁
在博客來看到
食不由己:揭露科學家、政客及商人如何掌控你的每日飲食
相信這本書大家都挺面熟的
沒錯這可是超級暢銷書呀
小編我最喜歡看書了
已經練就到了
一目十行的高深功力
而#GOODS_NAME#
真的是人人稱讚的一本好書
我反覆咀嚼其字字句句
便覺得韻味非常
想把這本書推薦給你們
跟我一起進入新世界
下面有連結和折價卷
也可以加入博客來的粉絲專頁
定期都有好書推播通知唷~~~
食不由己:揭露科學家、政客及商人如何掌控你的每日飲食
微歷史:一本書讓你讀懂三國志 ![]() |
秦始皇:從戰國到一統天下(上下冊套書) ![]() |
商品訊息功能:
商品訊息描述:
《食不由己:揭露科學家、政客及商人如何掌控你的每日飲食》
你以為吃進肚子裡的食物是自己的選擇,
但其實,這些選擇大多是人為操作的結果!
科學家、政客、商人刻意製造恐懼來操控大眾對食物的選擇,
甚至從此改變飲食的型態。
自19世紀以來,化學防腐劑從現代科學的奇蹟搖身一變成了毒藥;全脂牛奶的價值像鐘擺一樣搖擺不定;優格經歷了巔峰時期、跌落谷底,最後又敗部復活;加工食品原先是大眾的健康新選擇,後來卻成了缺乏營養的食品;人造奶油從對心臟有益的食品,變成了阻塞動脈的元兇......
本書揭露在各種健康新知、營養建議的背後,究竟有多少科學根據?
又有多少權勢利益的糾葛?又是誰能從中獲利?
19世紀,諾貝爾獎得主聲稱「優格」是可延年益壽的菌種,人們開始風靡優格;
1915年,美國化學家訂出一連串的維生素名稱,於是掀起一陣維他命狂熱;
1930年,英國官員研究出有機食物的現代健康概念,天然食物成了文明生活主流;
近年來,醫學證實高膽固醇會致命,因此自然又健康的地中海飲食法逐漸受到推崇。
至今為止,我們仍會盲從各個醫學組織的研究報告:
●雞蛋是好的蛋白質來源,還是會導致膽固醇過高?
●紅酒對心臟有益,卻對肝臟有害?
●食品添加劑和加工食品,真的會害死人嗎?
●維生素真的是保命仙丹,吃了百病不侵?
●體質真有酸鹼之分?酸的食物吃進肚子裡會變成鹼性?
舉例來說,現今大多數人都認同、甚至習以為常的酸性體質說法,很有可能是來自一九二○年代興起的酸中毒恐懼!甚至認為吃太多酸性的食物,體質就會變酸。
但,這是真的嗎?
事實上,酸中毒是一種罕見疾病,較常發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。
一九二○年代,美國化學家麥寇林(Elmer McCollum)因為不滿自己在維生素方面的研究沒有受到諾貝爾獎的重視,想保全自己健康權威的地位,而大肆渲染酸中毒的可怕,並將之與胃酸過多關聯在一起,歸罪飲食中攝取太多酸性食物,會引發慢性疲勞,甚至高血壓、腎臟病、壞疽、中風等疾病。
接著,他又為了避免一向關係密切的柑橘果農的生意大受打擊,提出了吃起來帶酸味的食物,進到胃裡反而會變成鹼性的說法。而真正會引起酸中毒的食物是肉類、澱粉、乳製品等。柑橘果農趁機力推自家產品可以防止酸中毒,即使日常飲食中不得不攝取肉類、澱粉也只要吃幾顆柑橘,就可以中和掉體內的酸毒。
酸中毒的恐懼延燒到一九三○年代,才經科學實驗證實是無稽之談,但吃太多酸性食物有礙健康的觀念已經深植人心。
諸如此類的案例在歷史上不勝枚舉。現代科學化、工業化和全球化的力量,結合了「雜食性動物的兩難」,導致大眾無法擺脫對食物的恐懼,進而讓每日飲食淪為學界、政界及商界的獲利工具!本書由歷史學家哈維?利文斯坦針對食物歷史的進程,提出大眾在不同時期對於食品的恐懼和擔憂。從加工食品、基因食品到天然食品,一一揭露這些食安問題背後的真相。
《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》(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)
假如我們吃的東西代表了我們的生活態度,那麼昨天很愉快地吞下肚的食物,今天卻教我們感到害怕,這又代表了什麼呢?......書中提到許多公共慈善家及敗德的企業經營者。儘管這兩者之間的分際往往不是那麼清楚。
美國知名食譜作家,蘇珊.佛瑞德蘭(Susan R. Friedland)
這是一部饒有興味的紀錄,宣言及反宣言,貪婪與腐敗。讀來令人不忍釋卷,最終改變飲食習慣。
《The Coffin Factory》雜誌
本書揭露美國食品產業的瘋狂行銷及製造過程,以及政府控管不力及缺乏充分參與,致使那些操控市場的產業蓬勃發展......以及媒體在培養食物恐懼中所扮演的角色......
加拿大《國家郵報》(National Post)
本書敘述長久以來美國人的營養信念,有如一連串自相矛盾的正統之爭,總是掀起一陣熱潮卻從未持久。一個又一個錯誤的概念起而代之,背後的支持理論卻都令人驚訝地貧乏不足。
《金融郵報》(Financial Post)
本書最重要的價值是,它讓讀者了解到科學從來就不會與政治對立,畢竟它們利害關係一致。這些聰明又有影響力的人,包括諾貝爾獎得主,怎麼可能會搞錯呢?
《Choice》雜誌
營養科學精進了幾十年之後,讀者看完本書依然會做出這樣的結論:那些奸商依然控制了人們對於食物的觀感......強力推薦本書。
作者介紹
哈維?利文斯坦Harvey Levenstein
安大略省漢莫頓市麥克馬斯特大學的榮譽退休歷史教授。他出版了許多關於美國歷史的書籍,包括《餐桌上的演化:美國飲食的轉變》(Revolution at the Table: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Diet)及《富足的悖論:一部關於現代美國飲食的社會歷史》(Paradox of Plenty: A Social History of Eating in Modern America)。以上書名皆為暫譯。
譯者介紹
簡秀如
台灣桃園人,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法文系。曾任多年美語教師及英語雜誌社執行編輯。目前擔任科技軟體公司之技術文件中英文撰寫員,並從事HBO及Discovery等頻道之字幕翻譯。平日喜愛旅行,閱讀及翻譯。
食不由己:揭露科學家、政客及商人如何掌控你的每日飲食-目錄導覽說明
序
前言
第一章病菌恐懼症
第二章牛奶:營養價值最高又最危險的食物
第三章自體中毒
第四章細菌與牛肉
第五章露克蕾琪雅?波吉亞在廚房?
第六章維生素風潮及其缺點
第七章隱性飢餓的蔓延
第八章香格里拉的天然食品
第九章脂質恐懼症
第十章打造全國飲食失調
後記
引言出處
編/譯者:簡秀如
語言:中文繁體
規格:平裝
分級:普級
開數:21*14.8
頁數:304
出版地:台灣
商品訊息簡述:
- 作者:哈維.利文斯坦
追蹤
- 譯者:簡秀如
- 出版社:麥田
出版社追蹤
- 出版日:2014/5/29
- ISBN:9789863441175
- 語言:中文繁體
-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商店招財法化煞
食不由己:揭露科學家、政客及商人如何掌控你的每日飲食